据《孔子世家谱》的谱序记载,孔子后人始终保持着记录分支世系的习惯,每个支派自行记录、保管,形式上以写册抄本为主,可惜的是副本较少,一旦遭遇战乱、火灾,很容易遗失。于是在宋元丰年间,当时的朝议大夫、孔子的四十六世孙孔宗翰尽可能整合孔氏各宗各派,对各个支系自行记录的写本,进行汇编、梳理与版印,开启了孔家编修统谱的先河。尽管受到当时交通不便的限制,主要收录的是鲁地的支系,但这保证了孔家主要世系的真实性。

图2:《孔子世家谱》的182个支派(节选)

之后的近一千年时间里,孔子的后代多次编续家谱,上海图书馆馆藏的这套《孔子世家谱》编修于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该谱主编孔德成在序言中称,得益于当时交通便利,他在旧有世家谱的基础上,考订增收了其他孔氏支谱,花费了七年方才修成。编修过程中还依据惯例,向当时的北洋政府请求颁行了二十个字的字辈,请求的理由是因为孔家的字辈,从洪武年间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开始,历来是由皇帝钦赐的。

图3:《孔子世家谱》序

这套《孔子世家譜》分为首一卷,初集六十二卷,二集三十四卷,三集十卷,四集二卷五个部分,共109卷,实际册数有154册之多,是目前馆藏卷册数最多的古籍家谱。

图4:《孔子世家谱》

五个部分中,首卷记载新旧谱序、修谱职名、修谱事宜、凡例、捐输、姓源、宗派论、嫡裔相承图、内院真孔图等,是整套家谱的总起。初集至四集全为支派系传,以始迁地名定户分派,总计182个分支,遍布山东、江西、四川、浙江、河南、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云南、贵州、黑龙江、内蒙古等各省,可谓遍及中华,蔚为大观。

图5:《孔子世家谱》

家谱主题馆有3000余本开架书籍供读者线下阅读,同时依托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历史文献统一检索平台及部分其他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家谱电子文献资源检索和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