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其少时好弓马,诵诗、论,及长,熟读《五经》、《四书》、《史记》、《汉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毕览。他生于战乱年代,青年时便随军作战。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十月,迫汉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迁至洛阳。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力图把用人权从大族名士手中收归朝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魏国统治。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他曾三次亲自统军伐吴,皆无功而还。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号文皇帝,葬于首阳陵。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三国时期魏国的创建者,文学家。写下《燕歌行》等中国较早的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曹之一”。

主要成就:建立曹魏;大破羌胡,平定河西,复通西域;繁荣建安文学,开文学批评之风。

主要作品:《典论》,《燕歌行》。

曹丕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