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浅析的是一个成语典故,同仇敌忾(kài),这个字怕很多人会读错,我就把汉语拼音标注上。这个成语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

这个典故出自《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和《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春秋时期,有一首歌谣,流传于军中。这首歌谣分为三节,其中节是这样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就是”谁说没有衣服?我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这首歌谣。

公元前623年,卫国使者宁俞出使鲁国,鲁文王设宴款待。席间,鲁文王让乐工演奏《湛露》和《彤弓》,宁俞一听,心里知道,这是讲述周天子对诸侯恩赐、褒奖时的宴乐。为此,他在席间不作答谢之辞。鲁文王对宁俞在席间表现沉默很不理解。宴饮完毕后,便命人私下询 问他是什么原因。宁俞回答“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意思是说:”当年诸侯以周天子对敌人的愤恨为同恨,所以为天子献上战功。天子为了酬谢诸侯,在酒宴中赐彤弓, 赋《湛露》,这是应该的。但如今我们卫国来到鲁国表示友好,大王学周天子赐诸侯的礼节,也命乐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这种情况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敌忾”这个词就来源于宁俞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