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用算盘吗?我以为,除了某些财务人员,算盘现在极少有人在用了。它在生活中踪迹难觅。可是在四十年前,算盘却是居家的计算工具。

算盘的历史可谓久矣,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人的几个手指头噼里啪啦算了两千多年,都是用的这几个算盘珠子。

算盘呈长方形,四周由木条为框,内有轴心,俗称“档”,由穿着木珠的小木棍固定。档的上端中间用横梁隔开,上端两个珠子,每一个代表五个数,下端五个珠子,每一个代表一个数,运算时拨动珠子运算,谓之珠算。运算时配有口诀:“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俗称“小九九”,便于记忆,运算简便。平时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个‘小九九’”,那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工于心计,会算计,不吃亏,多带有贬义。

人们过去普遍使用算盘,商家核算账目,收入支出,赢利亏损;百姓理财算账,家庭收支,水费电费,凡是与计算有关的事情大多离不开算盘。

打一手好算盘过去曾经是一些买卖人的立业之本、安身之基。听老人讲,1949年以前年轻人学做买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写一手好的毛笔字,打一手好的算盘,它们是当年一些人求职谋生的基本条件。

打算盘难不难?当然不难,加减乘除,算法简单,稍加训练很容易掌握。但是入门容易,做到精通,困难,同样是打算盘,“行家一上手,就知有没有”,高下之分,一目了然。

那年,我过九旬的舅舅,就是打算盘的高手。家里凡有计算之事,老人一概使用算盘。舅舅架上老花镜,算盘在手里上下一抖,“叭叭”两下,上下的珠子归档整好,然后在桌上摆好,就听算盘珠子“噼啪”作响,手指头上下齐飞,加减乘除,三下五除二,成千上万的数字立马算得。看人家打算盘,那才叫赏心悦目,那才叫痛快淋漓,简直就是一种精神享受。

这些年,曾经风光一时的算盘越来越难见到了。它之所以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我想,是因为遇上了它的天敌——电子计算器。论体积重量,论方便功能,论运算速度、准确度,算盘显然不是计算器的对手。算盘打得再好,也得经过人脑,它和计算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那会儿,珠算还是一门功课,学生人手一个,上下学都背着。我囫囵吞枣地学过一阵,“小九九”背得滚瓜烂熟,打起算盘却笨手笨脚。当时我想,都什么年代了还学打算盘,实在是浪费时间。有那工夫,直接用笔算得了。有这种心理作祟,算盘肯定学得稀松二五眼。如今,多年不用算盘,用法早就忘了。至今我还保留着一把算盘,只为了让孩子增加点见识,用是用不上了。

珠算课现在小学生还上不上,不得而知。窃以为,即使是小学生,也没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打算盘上。电子计算器强大的功能,使得一切计算迎刃而解。时代在进步,生活在变化,该淘汰的东西必须淘汰,即使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跟不上时代步伐就得开除出局,有了计算器,我们只好与算盘“拜拜”了,以我的理解,这就叫与时俱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