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一语出自于《韩非子 · 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春秋时代,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对打仗没有把握,问晋大夫舅犯(即狐偃):“我将要求和楚国打仗,楚兵多,我们兵少,怎么办?”舅犯说:“我曾听说过:懂礼的人不厌烦忠信,在战场上善于指挥作战的不厌烦诈伪,就请君主用诈伪的办法吧。”

“兵不厌诈”,则由“不厌诈伪”演化而来。后来又见陆以湉《冷庐杂志》中有:“……凡此皆晋出奇制胜,所谓兵不厌诈,非小儒所能知也。”

经典运用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481页见《论战》一文……“‘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势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取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

结语

毛主席在文中引用“兵不厌诈”这句成语,在于循序渐进地说各级指挥员都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灵活运用了不厌诈伪的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