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始作俑者”是比喻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原文出处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劝梁惠王不要奢靡浪费,原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对话。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呢?”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如今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原文原义

关于“始作俑者”的原义,古今很多学者研究讨论过。

种观点认为孔子批判殉葬陋俗,认为用人俑是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其像人,表达的是对人的践踏;

第二种认为孔子鼓励用人俑替代真人殉葬,开创新风气;

第三种观点是孔子维护的是利益,主张人殉,认为用俑取代人殉是不合礼法的。

孔子作为丧葬礼仪专家,曾经靠为人主持丧事谋生,对于殉葬制度的发展应该比较清楚。春秋时期正是人殉向俑殉过渡的阶段。商朝用活人殉葬,末期已经出现了奴隶俑,随着生产力提高,一个人的生产除了提供本人的生存所需外,还有剩余价值,于是人逐渐被重视,人殉减少。到周朝改用刍灵(草人)殉葬,周礼对死后陪葬器物的等级有严格规定,后来诸侯国渐渐兴起奢华风气,改用人俑。

孔子认为人死之后用器物陪葬的“明器之道”是符合礼法的,且他正是极力主张恢复周礼的人,结合孔子对“仁”的论点,首先可以排除孔子主张人殉的观点。

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

那么,孔子究竟是批判俑殉还是赞扬俑殉,还要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中的“后”是怎么理解的:是后嗣还是后来者、效仿者,还是未来?

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猜测、警告、咒骂。

猜测说:个使用人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难道没有后代吗?

警告说:个使用人俑殉葬的人,他的祚命不会长久。

咒骂说:个使用人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

因为孔子没有在其他地方提到关于人俑殉葬的观点,除了能推测出他不赞成人殉外,尚不能确定他究竟是赞成俑殉还是批判俑殉,但孟子引用他的话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孔子是反对俑殉的,后世引申出“始作俑者”的意义就是孟子的观点,认为“作俑”是开创坏风气。

但我觉得也有可能是:个使用人俑殉葬的人,难道没有人效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