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一过,就是农历的九月,这是秋季的第三个月,也是秋季的一个月。

作为季节交换,古人对于九月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连表达词语也多用“末尾”前缀,例如暮秋、末秋、晚秋、晏秋、穷秋等等,也有以九月的节候特点来称谓的,如深秋、残秋、菊月的雅称。不过,九月最奇怪的叫法当属为玄月,在《诗经·尔雅》就有提到:“九月为玄。”令人颇为费解。

观《尔雅》在“九月为玄”前文,有一段十天干与十二月相配的文字:“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按古人的这种搭配,九月正配壬,即所谓月“在壬日终”,月在壬为什么叫“终”,连古人都说不清楚。

晋郭璞注说:“其事义皆所未详通者,故阙而不论。”可见古人玩文字玩得过了头,连后人也不明白究竟何意。

九月是季节交替“阴盛阳衰”的时节。《易经》中剥卦,是九月之卦,《易经本义》说:“剥,落也。五阴在下而方生,一阳在上而将尽,阴盛长而阳消落,九月之卦也。”

正由于“阴盛阳衰”才使得万物成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说:“季秋九月,阴乃始多于阳,天乃于是时出溧下霜,出溧下霜而天降物固已皆成矣,故九月者天之功大究于是月也。”

也由于“阴盛阳寢”人们的生活才有了改变,《国语·单庚公论)说:“先王之教日:雨毕而除道,水涠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

这些虽说都出自阴阳家的理论,但今天看来还是有道理的。

“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肃杀的九月虽然常让人有慘淡悲凉的感觉,但我们的先民并未因此而一味地感伤哀叹,九月之中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俗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者,是阳数一、三、五、七、九的总代表,所以又称这天为重阳节亦称重九。

“重阳”的名称始见于三国时代,魏文帝在写给大臣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这段文字证明,重阳节由来甚久,至少在魏时便有了这一节日,算起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以上的历史。

其次重阳的得名,是由于“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

其三,民间过重阳节的心理原因,即“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是说“九”谐“久”音,九九便是久久,久久即是长久。

其四,过重阳节的主要方式是登高享宴,南朝梁吴均《西京杂记》(还有说是其他作者)说:“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官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不管本书作者是谁,都说明在西汉时期便把九月九日看作是节日了,并且还有了佩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

九九重阳是我国古代一个游赏性的节日,其主要民俗活动就是宴游,正如唐初诗人宋之问诗中所言:“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重阳节的其他民俗活动还有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可见重阳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