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吹毛求疵

拼音:chuī máo qiú cī

释意:吹毛求疵(求:寻找;疵:瑕疵,小毛病)指吹开皮上的毛寻找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近义词:无中生有

反义词:宽大为怀

出处:《韩非子·大体》

“吹毛求疵”——疵〔cī〕,毛病;吹开皮上的毛,细寻里面的小疵。比喻苛刻挑剔,硬找缺点差错。此语最早见于《韩非子•大体》。所谓“大体”,是说要目光远大,顾及整体,不要专注于局部小处。“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不以欲累心,不以私累己,……不吹毛而求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在《汉书•中山靖王传》中,“不吹毛而求疵”已被作为成语引用。中山靖王刘胜向汉武帝诉冤:“有司吹毛求疵,笞服其臣,使征其君,多自以侵冤。”

《后汉书•杜林传》作“吹毛索疵”。——汉光武帝时,群臣主张严刑重罚,侍御史杜林反对,他说:“大汉初兴,蠲除苛政,海内欢欣。及至其后,渐以滋章,吹毛索疵,诋欺。”似乎“国无廉士,家无完行”,根本没有好人了。

《三国志•吴志•步骘〔zhì传》作“吹毛求瑕〔xiá〕。” (瑕,与疵同义。)——骠骑将军步骘向吴大帝孙权上疏道:“诸典讁校抉(tì-jué〕(挑剔)细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诬,辄欲陷人以成威福;无罪无辜,横受大刑。是以吏民跼天蹐地,谁不战慄?”

晋葛洪《抱朴子•接疏》作“披毛索黡〔yǎn〕。”(披,翻开;黡,黑痣。)——它说:“明者举大略小,不忮〔zhì〕不求(不忌恨、不求备于人),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岂肯称薪而爨〔cuǎn〕,数粒而炊,屏瑕弃璧,披毛索黡哉?” (屏,屏弃。因讨厌玉璧上的瑕蚍而把整个玉璧扔掉,叫做 “屏瑕弃璧”。) 《旧唐书•崔元综传》作“披毛求疵”。——唐武则天朝的崔元综,为人残酷,“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鞠狱(奉命审讯犯人),必披毛求疵,陷于重辟〔bì〕(陷人于重刑)。以此人多畏而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