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一次重温热播历史剧《琅琊榜》,才冠、智博奸佞的“麒麟才子”梅长苏再一次吸引了我,也不由好奇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这么一位江左梅郎以及他背后的势力。

经查证,历史上,的确有琅琊这个地名,李白曾有诗云“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古代写作琅邪,亦作琅玡,主要是指如今山东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曾有琅琊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曾为琅琊王。

《簪缨世家》中“簪缨”二字,实为两样东西的合称。“簪”是发簪,古人用来固定发髻和帽子的那根长针。“缨”是帽带,系在下巴上把帽子固定住的那根带子。“簪缨”一般是达官贵人佩戴的,“簪缨世家”就是世代为官的人家。而这户人家就是:六朝琅琊王氏家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家族堪称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满门抄斩,连坐九族。而琅琊王氏,家中有人造反,地位却依旧可以岿然不动,甚至当时还有民谣流传:王与马共天下。这样几乎可以称作奇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琅琊王氏在这滚滚历史长河中,究竟如何走上权力,稳坐这,又是如何逐渐走向衰落?

1.与时推迁,平流进取—长盛不衰的智慧经

何所谓“与时推迁,平流进取”,“与时推迁”,就是顺应时代大势,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光大家族的门户。“平流进取”,就是谦虚低调,远离风险,避免无妄之灾。

这八个字虽是后世概括所成,但却凝聚了琅琊王氏家族得以跻身,得以长盛不衰,得以安坐权力的智慧所在。

琅琊王氏家族得以跻身士族,得以光大门楣,得以站在权力,都与一个人息息相关,那就是王祥。

王祥小时候是在琅邪度过的。他的家族最早据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因为爱提意见,所以被贬为庶人。因为他出自王族,所以他的子孙就被老百姓称为“王家”。久而 久之,这个家族就干脆把“王”作为姓氏。

后来,大约西汉时期,王氏家族出了一位名叫王吉的人,了做到大司空的高位。于是把家便搬到了琅邪,这也就成为王氏家族定居琅邪的开端。到了东汉时期,第二十六代孙王音做过大将军的幕僚,这位王音就是王祥的祖父,所以王祥是王氏家族的第二十八代传人。

但是,直到王祥这一辈,才逐渐开始形成世代传承的家族势能。当然,这也与时代的大势相关联。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很多大地主。于是这些大地主被称为“豪族”,他们为了维持家族的地位,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

当时国家是通过察举制来选拔人才,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长官来发现并向国家推荐人才的制度。但由于豪族的崛起,地方官员勾结豪族,推荐的都是豪族子弟,逐渐地豪族垄断了做官的途径,开始形成世代为官的局面。这时的豪族就慢慢演变为士族。

士族垄断做官途径以后,开始形成“以名取士”的传统,就是根据名望来选拔人才。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行一种活动,叫作“清议”,就是聚在一起议论和评价人物。士族子弟如果通过“清议”获得了好名声,就更容易获得官位。

还记得中国有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则故事叫作“卧冰求鲤”吗?其中的主人公就是王祥。

“卧冰求鲤”的故事虽然经过了后世人们的渲染加工,不过他的孝顺格外可贵且确实无疑。王祥对虐待自己的继母都能做到如此孝顺,这更多是出于他对儒家伦理的主动遵守。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皇帝才能忠诚,对社会才能具有责任感。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呢?而且察举制中有一个的科目叫作“举孝廉”,就是选拔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

王祥对儒家孝道的恪守使他收获了很高的道德声望,所以有人就请他出来做官。王祥很快就把管辖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歌颂。这样他的政绩又使他收获了更高的声望,从此一帆风顺。做到了司空的高位。

王祥在八十岁那年,晋王司马昭去世,同年,司马炎就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面对改朝换代,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他没有像某些曹魏遗老一样,选择给旧王朝殉葬。另一件是,他也没有像某些大臣那样,对司马家族趋炎附势。

他表面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但在司马炎想要利用他的声望,封他为公爵的时候,他也没有拒绝。不过,王祥深知自己不是司马氏的亲信,所以低调从事,一再请求退休,在获得批准后三年,他便去世了。

王祥用其一生,言传身教为琅邪王氏留下了行之有效的政治策略,“与时推迁,平流进取”—既要抓住时机,又要谦虚低调。这便是琅琊王氏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密匙。

2.权力,风起云涌—稳坐高位的智谋策

王祥的一辈子若说是使琅邪王氏跻身士族,那么他的孙辈中王敦和王导。却是让琅邪王氏走上权力的,更是创造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种局面也被称为“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又是士族政治的形态。所谓门阀政治,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共治的现象。几家士族共同拥戴一个皇帝,打着皇帝的招牌,追求自己的利益。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士族政治下,士族是皇帝利用的工具。而在门阀政治下,皇权衰落,皇帝反过来变成了士族的利用工具。”

西晋时期,司马炎去世之后,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后联合外地诸侯王,本是打击政治对手,不料却煽起了诸侯王的野心,于是发生了史上的八王之乱。历时七年,直接导致了西晋皇权的衰落。

但,琅邪王氏却因祸得福。八王之乱的终结者是东海王司马越,王敦和王导的兄长叫王衍,劝说司马越派司马睿镇守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后来,司马睿东渡,在江南一带称帝,史称东晋。王导顺理成章地成为东晋王朝的首任丞相,王敦被封为大将军,镇守武昌,负责的军事。兄弟二人一文一武,位极人臣,所以当时流行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

那么司马睿为何可以顺利的在江南称帝呢?这其中最重要的支柱就是琅琊王氏一族,实际上,司马睿最初在琅琊的时候,便开始培植势力,等他到了南方后,主要的是有琅琊旧人的支持,加导王敦帮他拉拢了南方的士族阶级。

江南的士族势力很强大,司马睿想在江南站稳脚跟,就必须取得士族的支持。于是,王导想出了一条妙计—在传统的三月三日“上巳节”,建业城的官员和百姓照例去郊外踏青的时候建立起对司马睿的敬意。

然后拜访士族,笼络人心,为此王导还学习了吴语。有一次,王导和王敦去首富石崇家里去喝酒,石崇让陪酒姑娘敬酒,客人不喝,就杀掉陪酒的姑娘。王导心软喝了,王敦死活不喝,王导看不下去劝王敦,王敦只一句:他杀他家的人,关我什么事?加上后来王敦面不改色的任她们伺候上厕所,要知道石崇家里的厕所金碧辉煌,还有七八个女子在旁服侍。所以人们都说:此人将来了不得!渐渐的经过王导王敦两兄弟的周旋,司马睿成功在江南地区扎下根来,王导在这场政治活动中收获了很高的名望,被称为“江左夷吾”。

所以,经过这般,王导的苦心谋划,王敦的军权在握。琅邪王氏从此走上权力。但也正因如此,没有一位皇帝会甘心任人摆布。所以,也便有了琅琊王氏家族中的两次造反。

是司马睿针对王敦,调刘隗镇守淮阴,并大举征兵,扩充刘隗手下的军队。王敦勃然大怒,在第二年起兵造反,要求皇帝诛杀刘隗和刁协二人。

第二次是因为次叛乱结束后,王敦试图独揽大权。将朝廷内外的重要职务和军事重镇,掌握在王氏兄弟手中。这样便打破了士族门阀之间的平衡,加上王敦杀死了很有声望的周顗等人,士族门阀相当于为保全自身,而后逼王敦再一次举兵造反。

但,这两次的结果不同,王导的态度也不同。次造反,王导虽带着家人跪在司马睿殿外请求发落,但从后面与王敦一起讨论如何处置刘、刁二人还是能看出他其实是赞同的。所以,王敦这次的造反,加上也是士族的默许,又因为王导给足了司马睿台阶,所以,方可安然无恙。

第二次造反就不同了,士族是人人自危,群起而攻之,王导看清局势,为保住琅琊王氏一族,只能带领军队击败王敦,大义灭亲。也因为王导的平乱有功,才保住了丞相的职位,还被赐予太保的官衔,地位反而有所上升,因此,琅琊王氏家族才能在这般风起云涌的政治浪潮中保住自己的地位。

3.簪缨世家,昙花一现—皇权政治的历史意志

到了刘宋的时代,士族逐渐走向衰落,门阀政治也就此结束,因为刘裕虽出身贫寒,却手握重兵,这跟东晋时期的形势截然不同。

王导的玄孙里出了两位人物,一位叫王僧达,另一位叫王僧虔。这两人面对皇权的态度截然不同,结局也刚好相反。

王僧达,少年文才过人,但仗着自己是之后,狂放不羁。刘义隆的儿子刘骏即位以后,王僧达觉得自己的官不够大,经常口出怨言。而后,在有一天路琼之拜访他,却被轻蔑,甚至烧了路琼之坐过的床,传到太后皇帝耳中,后来,被皇帝找了个由头处死了,王僧达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

当年王敦起兵造反,却能安然无恙。王僧达只是出言不逊,就被轻而易举地除掉了。这说明在觉醒的皇权面前,琅邪王氏再无法重现当年的辉煌,也只能俯首帖耳。

王僧虔与王僧达相比就要圆滑得多了。王僧虔的仕途很顺利,为人谦逊,他的书法成就很高。萧道成篡夺了刘宋王朝的皇位,建立了齐朝以后,曾经当面问王僧虔:“我和你的书法谁是?”萧道成也是书法家,他这个问题暗藏杀机。

他说:“微臣只是臣子中的,皇上您是帝王中的。”萧道成大笑。王僧虔还曾经写过一封家书,告诫自己的儿子:“现在我们王家,的孩子被人比作龙凤,不太行的孩子也被人比作虎豹。要是哪天失去了祖宗的保佑,哪还有什么龙凤、虎豹的美名呢?我死后是保佑不了你的,你要自己好好努力啊!”

由此可以看出,王僧虔是一个识时务,懂时势的人。他知道皇权回归以后,不能自视甚高。所以,他得到了善终,死后还被追封为司空,位极人臣。

通过王僧达和王僧虔截然相反的命运,说明在皇权回归以后,琅邪王氏已经成为皇帝刀俎下的鱼肉,再也不能重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了。

后来,南朝一个王朝陈朝被北方的隋朝所灭,琅邪王氏更是加速衰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皇权政治才是常态,士族政治和门阀政治终究不能长久。琅邪王氏这样的簪缨世家,也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这也是历史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