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大臣晏子在劝谏齐景公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心平德和"。晏子认为德行修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内心平和,而不是简单的同声应和。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了这个故事:齐景公在游猎后与大臣梁丘据等在迷台饮酒作乐。

当齐景公对人生有所感慨时,梁丘据在旁边随声附和,晏子却反驳说梁丘据只是与齐景公相同,并没有相和。他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简单的随声附和。

好的君臣关系应该是君王提出一个主张,臣子从不同角度给予建言,使君王的施为更为完备,而不是一昧地随声附和。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心平德和",意为内心平和、德行修养的目标是趋向平和。

这个成语后来被简化成了"心平气和",形容为人处世平和、冷静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