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东西总是更容易让人着迷,尤其是如今世界上的一些经历千年依然未解的谜题,更加具有神秘感。

就像楼兰古城,曾经还是人们算不算繁衍的乐园,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后来却突然消亡,让这美好的一切成成为如今考古学上的大谜团。

神秘消失的楼兰古国,其遗迹又戏剧性地“重见天日”

楼兰王国原本是罗布泊附近的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只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楼兰王国摇身一变,成为了中西交通的枢纽。

早在2100多年前,楼兰古国就已经在众多文字历史上出现。

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楼兰古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然而,在公元500年左右,这个开放繁华的大都市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自此,中国的史册上再无楼兰古国的踪影。

然而就在人们都在为楼兰古国的突然消失而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在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通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古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

其实,楼兰古国是的西域36国中的文明古国,立国的时间长达700余年。

有历史记载,楼兰古国在国力强盛的时期,其疆域辽阔,再加上1400多万的人口,楼兰古国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泱泱大国。

楼兰古国地处在欧亚大陆,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驼队从这里把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带到了西方,再把欧洲的黄金、玻璃器皿和银器带到北方。

有了商队的不断来往,楼兰古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同时,也使得古老的黄河文化、恒河文化以及古希腊文化得到了联结和传播。

但是,这灿烂的楼兰古罗布泊文化在公元3世纪后,由于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的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改道南流。

原来还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楼兰绿洲,因为得不到水源的灌溉,很快就被沙漠吞噬,城内的草木也慢慢地枯死,人们被迫迁移。

之后,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国再也没有了踪迹。

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古楼兰遗民的聚集地应该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废弃的阿不旦渔村。

在曾经面积多达2万多平方千米的罗布泊古海,始终有一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随着罗布泊古海的“飘移”而不断迁徙,他们就是“楼兰古国”的遗民。

再加上在20世纪前后,世界各地有不少探险家为了寻找楼兰古国而来到了阿不旦渔村,其中包括俄国的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瑞典的斯文·赫定

而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国遗迹的过程也是带有戏剧性。

据说当时斯文·赫定带领的探险队在到达罗布泊北岸后,才发现水袋漏水,他们即将面临缺水的险境。

为了生存,斯文·赫定不得不改变计划,先去寻找水源。

然而向导在寻找水源的时候,却发现的铁铲不知道什么时候丢失了。

于是,倒霉的向导只好又改变计划,先去寻找铁铲。

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注定,向导在寻找铁铲的时候,无中发现了被风沙掩埋的高大泥塔和层叠不断的房屋。

得到了向导的报告后,斯文·赫定根据在遗址内发现的汉文简牍断定了这座古城就是消失多年的楼兰古城。

就这样,在人类历史上消失多年的楼兰古城又突然出现在了人类的视野当中,重新参与到人类的社会文明发展当中。

活灵活现的楼兰美女干尸,居然历经千年也没有腐坏

楼兰古城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是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里,是一处以探险旅游者充满着吸引力的神秘地方。

在1979年冬天,考古学家对楼兰遗址进行了考察,在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发现了数十座“太阳墓”,距离现今已经有3800多年之久,这些楼兰古墓震惊了世界。

之所以说“太阳墓”,是因为这些墓的中间用一圈圆形木桩围成了死者墓穴,外面再用0.3米多高的木桩围成了7个圆圈,并且组成了若干条射线,呈现出太阳放射光芒状。

后来,到了1980年,在孔雀河下游铁板河三角洲曾经发现了一具女性干尸,她虽然被埋藏在地下4000多年,但是容颜而保持得相当完整,牙齿、毛发以及指甲都保存完好,就像是刚刚睡去一样。

还有那健壮的骨骼、依稀可见的古铜色皮肤,都让人觉得这具女尸很是活灵活现,好像随时都会站起来奔跑。

这具女尸虽然已经沉睡了4000多年,但是由于保存得当,再加上其五官轮廓明显,很快就成为了人们所公认的“楼兰美女”。

这位“楼兰美女”作为我国目前出土的时代最早、保存较完好的女尸,因为其外貌轮廓分明,更像外国人,因此,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白种女性干尸。

因为新疆南部地区干旱少雨,广袤的戈壁沙漠中保存下来很多古代干尸,新疆由此留下了古代“人种博物馆”的别名,因为在这里可以寻找到各种不同来源的人种类型。

尤其是在史前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种族多源,不东、西方两大人种,还有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也有黄色人种(蒙古人种),甚至有白色人种与黄色人种的混杂型。

有研究发现,在青铜时代早期,具有原始欧洲人种成分的居民就已经定居在罗布泊地区。

还有考古发现揭示,除了欧罗巴人种外,在新疆哈密、吐鲁番等地也发现蒙古人种成分的古代居民墓葬。

在1999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公布了一条消息:在距楼兰古城4.8千米的风蚀台地上发现了两座楼兰人墓葬。

这两处相距仅仅只有百余米的墓葬,一个是属于汉晋时期,而另一个则是属于4000多年前的。

属于汉晋时期的那彩棺墓里的男尸穿着棉里、绢里长袍,是蒙古人种,他的彩棺墓上绘有东方文明象征日和月的“朱雀”和“玄武”,棺上覆盖着罗马风格的狮纹栽绒毛毯。

另外那个属于属于4000多年前的只有6个月大的夭折婴儿干尸,则是头戴尖顶毡帽,细软的金黄色头发,深陷的眼睛微闭着,鼻子明显高隆,而且身穿粗毛布,脚上是带毛的皮制鞋。

从两干尸的不同穿着可以看出,这两座墓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因此楼兰文明又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因为曾经有着如此多源的人种在这片地区生活过,才使得这片被风沙吞没的戈壁之地变得更加神秘,更加让人着迷,更加让人想要去探索那些被风沙所遮盖的历史。

尤其是早已从人类文明历史上消亡的楼兰古国,在风沙的遮盖下显得更加神秘和美丽,让人忍不住想要掀开风沙的面纱,一睹楼兰的“千古美貌”。

如今的楼兰遗址再也不见昔日西域名城风貌,更像是一座死亡禁区中的城市

2000多年前,楼兰是个强盛的部族王国,疆域包括罗布泊湖滨地区,东达今甘肃省西部,北抵孔雀河,南迄今若羌县米兰,西至塔里木盆地东缘,扼东西方陆路交通之枢纽,商旅不绝于途。

在中国古代史册上,有关楼兰的事迹屡见不鲜。

早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单于在给汉帝写的一封信上就已经提到有一个名叫楼兰的古国臣服于匈奴。

之后张骞出使西域,也带回了不少有关楼兰古国的信息。

再加上如今出土的大批文物当中,都确证了楼兰曾经是中西贸易的大都。

在一些可能是驿馆和民族官署的遗址下面,也发现了大量汉文书、佉卢文书、栗特文书和贵霜国钱币。

佉卢文是古印度西北使用的文字,传播于塔里木盆地一带,通用于楼兰人,后来于历史发展中消亡。

栗特文是中亚栗特人使用的文字,栗特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贵霜国是当时中亚的一个国家,为河西走廊我国大月氏族西迁建立的国家,与中原有密切的贸易、文化联系。

还有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张文书,大批的钱币、碎陶、碎玻璃、丝绸片,这些都能证明楼兰自汉至晋朝与汉族的亲密关系。

但是在公元4世纪以后,繁荣一时的楼兰逐渐从史书中消失,丝绸路上也不复存在楼兰城。

在6世纪唐朝玄奘取经归来,所见的楼兰已经从繁城变为“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的没落之城。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楼兰人舍弃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城,成为了至今未解的千年谜题。

看着如今这个在干涸的罗布泊西岸(今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戈壁连天、风蚀脊垄如海浪起伏(地理学称之为雅丹地貌)、寸草不生、满目凄凉,就连鸟兽也难以生存的楼兰遗址,实在是无法想象曾经还是一座有着几万人口的繁荣大城市。

如今整个城址早已经被风沙扯碎成条条块块,台地上残留着残垣断壁,凹地里立着枯死发黑的红柳灌木,宛如把死亡禁锢住了一样,了无生气。

为了解开楼兰神秘消失的谜题,不少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这一片死亡禁区做了很多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能解释的是楼兰的消亡与自然变迁脱不了干系。

近5000年来,中国出现过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而楼兰的败落时期正好处在第三个暖干期,公元3到6世纪的时候,中国气候偏暖而且干旱,风沙也增大了不少,西域还出现了“雅丹”风蚀地貌,再加上罗布泊水源日益减少,湖滨平原也因为起沙而无法耕作。

但是,繁荣的楼兰古城却是以丰饶的罗布泊为物质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当气候和水量有一点点的小变化,再加上罗布泊上游人口增加,大量引流灌田,塔里木河潜流断绝,对于罗布泊来说却是巨大的考验,整个生态环境陷于崩溃。

即使垦卒虽然抱怨没水浇地,粮产锐减,官署也一再命令吏士节省口粮,当时的楼兰人依然不愿意轻易放弃城廓,轻易迁衙,千方百计地整治水利工程,筑渠、挖井、开水池。

但是当时的楼兰人要面对的是没有水源的问题,所以即使他们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徒劳,眼看孔雀河几乎河底朝天,罗布泊也日渐收缩,没有了水源,在干热的沙漠气温下,所剩无几的水分无情的蒸发掉,大片的湖滩露了底,并且飞扬成沙。

,湖滨河岸树木丛林离开了水,成片成片的枯死,楼兰长史府苦苦熬到连饮用水都快没的一刻,终于忍痛弃城,迁到了楼兰西南50公里的海头。

从此,随着迁城,商队也绝迹了,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城在无情的风沙摧残下逐渐消失了。

直到公元542年,一批楼兰人告别故土,远迁到伊吾落户,整个罗布泊地区再无人烟,慢慢退化为盐碱荒漠,成为了死亡禁区。

有着千年文明历史的楼兰古国也随之湮没在千里荒漠的茫茫尘沙之中了。

如今繁荣的楼兰文明早已经是湮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但是楼兰古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驿站,其曾经作做出的贡献却是不会在历史的史册上消失。

楼兰的消失原因至今还未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却无法忽视自然环境的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类文明往往是建立在丰饶的自然环境物质基础上,同理,当自然环境无法满足人类文明的过度发展后,迎来的只是两败俱伤。

因此,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