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中荷兰人和吝啬、锱铢必较是同义词。这不,荷兰人(dutch)加上一个go就变成了自助餐(go dutch)。17世纪全民皆商的荷兰人,在外贸领域也是尽量不花自己的本钱(除了必要的船只、火炮成本)。他们多次试图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原因就是不想自己掏钱。

荷兰人开拓东方市场时和西班牙人的八十年战争还没有结束,吝啬的荷兰人在政治家奥尔德巴讷费尔的牵头下愣是集资了650万盾组建了东印度公司。这家公司的资本额是同名英国公司的十倍,充分显示了荷兰人吝啬、投机的本性。为了收回投资,也为了击败政界的反对者(反对者就是奥兰治家族,奥尔德巴讷费尔就是被莫里斯亲王处死),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堪称疯狂地敛财之旅。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PPT里盈利的关键就是“亚洲区间贸易”,要点是在印度的布、东南亚的胡椒和香料、日本的银、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之间,建立起以荷兰为主导的贸易。这样“家里没矿”的荷兰人就能空手套白狼,源源不断地把硬通货运回老家。荷兰人计划的关键在于夺取三个地方的制海权,分别是马鲁古群岛、印度洋和南中国海。马鲁古群岛是荷兰人攻略的第一目标,因为该岛盛产香料,岛上的居民在航海科技和火药科技上几乎是零,是荷兰人做没本钱买卖的第一选择。

荷兰人用了60年时间不断攻略该群岛,为了“自由(抢劫)贸易”更够顺利进行,缺乏人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甚至从日本抢来了大量浪人武士。除了战五渣的当地土著,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这些异端才是荷兰人垄断香料贸易的主要对手,荷兰人用了近20年时间才把他们赶出了马鲁古群岛。这场战争可不是普世光环的胜利,而是更先进火炮和船只的胜利,在1619年荷兰人完成了驱赶异端的大业(赶走葡萄牙人是在1605年、赶走西班牙人在1607年),在巴达维亚(雅加达)建立了大本营。

紧接着荷兰人进攻了南印度和锡兰(斯里兰卡),在印度洋上建立了自己的堡垒群,将南亚次大陆的布匹、香料贸易也控制在自己手中。荷兰人最后一个闭环就是中日贸易,他们要用日本的金银买卖中国的货物,并用中国的货物大量套取日本的金银,中国的特产在荷兰人眼中甚至超过了香料贸易。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在在柔佛打劫了满载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等的葡萄牙船,这一次的收获就给东印度公司带回了350万荷兰盾的收益,是公司总成本的近六成。

而垄断香料贸易还要“辛辛苦苦”地杀土著,建城堡,荷兰人开始幻想:“只要中国贸易获得成功,将中国货物引入日本,时而进行往返贸易,再加上巴城与中国的贸易,公司必将再也不用大规模地借债并支付昂贵利息(如同在印度所遭遇的),甚至还可以获得大量实金以资助返回荷兰的航程,且无需再从欧洲运出任何的资本了”。要达成这种贸易荷兰人自然不会用硬通货和中国进行贸易,他们认为最可靠的手段就是凭借手中的武力硬抢,这才有了中荷之间的多场争斗。